诺尔曼·白求恩 白求恩经历最真实的记述
是的,在中国不满两年,“他找到了祭坛,他得偿所愿”,他淬炼了自己,让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有了理想终结,他和中国互相成全。
谁是世界上最多人知晓的加拿大人?
只有一个答案: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
所以,去过加拿大两次,知道有个白求恩故居离多伦多不远,并无兴趣一游。这一趟,因故居所在地恰在去加拿大最佳枫叶观赏地点——阿岗昆省立公园的途中,而我们也需要停车午餐,才觉得顺便看看无妨。

首先,毛泽东搞错了白求恩的年龄,他不是“50多岁”,死时才49——这或许无关宏旨,但毛泽东笔下完美无瑕的道德圣人并不存在。真实的白求恩是个复杂的混合体。满腔激情也性情乖张,是才华洋溢有社会改革理想的医生,也是私生活不检点的“花花公子”。30年代他率先推动公共医疗政策,为失业者提供免费医疗;创造力旺盛的他还发明了不少手术用具,其中“白求恩肋剪”沿用至今。

而他也乐于追逐女性,艳遇不断,曾同时和三个女人恋爱。他会闯进人家的晚宴亢奋地高谈阔论,也被公认酒品不佳,喝着喝着脾气就越来越暴躁,与人翻脸为敌。在伦敦他爱上出身富裕家庭美丽优雅的弗朗西丝,婚后周游欧洲很快花完妻子全部钱财,让两人生活陷入窘境。他和弗朗西丝离婚复婚再离婚,深深伤害了这个原本可有美好生活的女人。

“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1938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也并非毛歌颂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的赴华动机其实和在西班牙的失意有关。1936年组队奔赴西班牙战场的白求恩,首创了世界第一辆流动输血车,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按理说是个英雄,最后却因酗酒、胡乱挥霍资金被同僚检举,灰溜溜的离开西班牙。

但这一切,并不能抹杀白求恩在中国战场的巨大贡献,这是他作为一个凡人为中国留下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