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大佛寺】阆中地名故事——大佛寺
《阆中地名故事》一书收录近300个地名故事,充分挖掘、收录阆中各类地名的含义、来历、历史沿革,将阆中市境内的地名有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趣闻轶事、地名来历,力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再现了阆中特定的时代风貌与历史文化;再现了历史真实的遗存、历史信息的折射、家族信息的演化、生动有趣的传说。

大佛寺
大佛寺,在城东之大像山,即今之东山园林。唐时,山下临嘉陵江畔,住着一户姓佘的富绅。佘员外虽拥有家产万贯,居家佛礼之地,却贪婪成性。他雇了一个姓何的长工,此人生得老实本分,一身蛮气力能干两三个人做的活路,倒也颇合佘员外的心意。何长工30多岁了,还是一个单身汉,挣下的工钱,都周济了邻近的穷苦人。

佘员外庄园后面挨着一穷家小户,兄弟二人都不愿供养双目失明的老母。为供养老母,兄弟俩经常打得头破血流。何长工去劝架,说“家中有个老,犹如有个宝,这是你们兄弟二人的福气。哪象我这种没老没小的,才是苦命哩!”两兄弟都说“她一天只能吃不能做,喂条狗嘛还能看个屋嘛!

她呢?是个废物!这块宝让给你供干不干?”何长工爽快地回答:“你们兄弟二人实在不愿供养老人,就把她交给我吧!”就这样,何长工每天给老太婆喂三顿饭,洗浆补钉,端汤送药,十多年如一日,直到送老归山。
且说代宗大历三年(768),阆州一带春旱连夏旱、夏旱连秋旱,近半年没下过一场透雨,草木枯萎,饥民多被饿死。这年也是瞎老婆去世一周年忌日,那天何长工祭奠回来,当夜瓢泼大雨倾盆而至。他倒床一梦,见一佛吩咐他把屋里仅有的两碗豌豆全炒了,放在枕头上,若遇危急之时,千万不要忘记将炒豌豆随时带在身上……醒了他果然照此办理,然后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酣梦中,那佛又叫他赶快提上炒豌豆爬上屋后右边那根大柏树上去。接着仿佛被人一耳光扇醒,醒后连人带床已泡在水中,原来贼水淹齐床舷啦!朦胧中他提着炒豌豆就往屋后跑,急猴似地朝柏树爬上去。
天亮后,四周成了黄荡荡的汪洋大海,大雨仍一个劲儿地下,洪水仍一个劲儿地往上涨。只听得佘员外在左边那棵柏树上叹息:老天爷呀,你不下就不下,一下就没完没了,可惜我的万贯家产哇!三天三夜了,水已涨齐柏树枝丫,何长工饿了就吃一把炒豌豆。佘员外鼓起眼睛把他盯倒起,饿得直淌清口水。何长工问佘员外,你为啥把干粮口袋吊在树上不吃?佘员外哭丧着脸说那不是干粮,那是一口袋金银珠宝……
接着佘员外说愿以一把金银珠宝换你一把炒豌豆。何长工说谁要你的金银珠宝?我分一半给你,说完从口袋里分了一半炒豌豆装在身上,系好口袋,喊道佘员外注意,接倒!这佘员外也是饿慌了,只顾双手去接豌豆口袋,没想到两手一松,身子一偏,掉入汪洋大海之中……
洪水过了10天才消退。佘家大院荡然无存。何长工慢慢从树上下来。又爬上左边那棵树上,将佘员外吊在树上的那只口袋取下来,然后在他庄园废墟上重新建起一幢楼房来。不久,40多岁的老光棍,竟也讨了一个年轻贤慧的妻子。第二年,他们又添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取名兴福,日子过得倒也开心。
这兴福不仅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而且心性仁厚,聪明好学。虽17岁中了秀才,但对金榜题名毫无兴趣,成天呆在家里对佛事情有独钟。同时还热衷于乐善好施,人们尊称他叫何居士。一天,山上来了一位镌造佛像的老匠师,二人一见如故。何居士缠住这位老师傅要收他为徒。长工夫妇无可奈何,只得由随他去。何居士心灵手巧,悟性极高,加之他与这塑造佛像有缘,不到3年,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了远近闻名的镌塑佛像的大师了。
何居士为感谢佛祖的大慈大悲,救生灵于苦海,开春后决定在大像山半山腰的石壁上镌造一尊大佛,修建寺庙,于宪宗元和四年(805)竣工。不舍昼夜雕凿,历时20年,建成释迦坐像,高9.88米。佛像螺髻,袒胸,左手平置于膝上,右手上屈,作施无畏手印状,两足踏莲花皆着地,面容端庄而慈祥。身后有高10.2厘米小佛四千余尊,均坐莲台,排列整齐,镌工甚精。
同时还建有三重檐大像精舍复盖,以免佛像遭风雨飘淋之患。这样,为阆中古城留下了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后来,阆中人就把这里叫“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