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签文殊菩萨】香江走笔:求签容易解签难 文化传统港人内心深植
中新社香港二月十二日电 题:求签容易解签难
中新社记者张传熙
“穷算命,富烧香”,由来已久的这一中华民俗,在商品竞争酷烈、人的命运起伏多变的香港更是根深蒂固。在港人平常生活中,尤其是逢年过节,到庙里烧香求签的人无数,黄大仙庙常年香火不断,车公庙开年人龙锁门就是生动的写照。

港人笃信运气之说,谈彩论马更是开口闭口手气如何。在黄大仙庙、在大屿山佛堂虔诚叩头跪拜的人群中,十有九八会顺带求签,凭藉玄诗一首预卜未来。黄大仙庙一隅有一条布满大小档口的算命街,远近闻名,这里一年四季,解签生意非常不错,解签一页收费港币二十,不少术士就蒙受大仙的“恩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这种因袭的文化传统,在港人内心深植,一代传至一代。普通人家谈婚论嫁、开张营业、求学求职,少不了要到庙里许愿求签,甚者地方官员们也要尊重民俗,到庙里许愿求签。这是香港有趣的地方特色之一。

签诗,灵与不灵,众说纷纭,个中争论有史以来从未间断。说灵者,可罗列出一大堆事实去印证签诗所言;说不灵者,也是说词多多。灵与不灵,实际上只有求签者知道,当然,那些靠解签过日子的术士们更深了其中奥秘,因为同一首签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社会学家对求签行为做过研究,撇开灵于不灵之争,专家们认为求签对人的心理暗示非常强烈,对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倒是值得善信们注意。诚惶诚恐之中俯伏在神灵的足下,求到“上上签”,对求签者无异于一贴精神的兴奋剂,做起事也许会因此精神百倍,本来不走运或许也闯出鸿运;不幸求到“下下签”者,则无异于遭当头棒喝,内心瓜蒂难除,做起事来也许无精打采,即使有好的机遇,也可能在放弃抵抗的情绪左右之下让机会悄悄溜走。
癸未年春节期间,一如以往,特区民政事务局的官员到庙里求签。今次何志平局长求得“凡事不吉”的下签,签文为“挂帆顺水上扬州,半途颇耐浪打头,实力撑持难寸进,落桡下(左巾右里)水难流”。光看诗文,想必香港今年还要面对不少难关,有如逆水行舟,印证目前的经济环境倒也有几分贴切。
有趣的是人们对签文的附会解释。有人就以此大论特区政府过去几年的不是,以印证“凡事不吉”之说。不过,求签容易解签难,这是行内规矩。依例,明年此时政府官员仍要到庙里求签,倘若求到的是“凡事皆吉”的上签,人们又该去做何种解释呢?签者附会成份多多,太过在意并不可取。黄大仙庙里的一些术士就非常高明,他们的解释往往会留有一手,面对客人的往下深问,常常就以“大概如此”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