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百度百科】方立天文集 第4卷 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增订本)/1增订本前言/3前言/7第一章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10 第一节佛教、佛法与佛学/11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构成/12 第三节佛教哲学的基本流派/16第二章 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20 第一节 印度佛教哲学略史/20 第二节中国佛教哲学略史/34第三章 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51 第一节佛典概论/51 第二节印度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53 第三节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59第四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65 第一节四圣谛说/66 第二节三法印说/105第五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116 第一节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17 第二节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121第六章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142 第一节三界与佛土/143 第二节三千大千世界/151 第三节有情世间/153 第四节成住坏空与无始无终/155第七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上)/158 第一节因果论/160 第二节业感缘起论/168 第三节中道缘起论/172 第四节赖耶缘起论/180 第五节六大缘起论/186第八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188 第一节真如缘起论/188 第二节性具实相论/197 第三节法界缘起论/201 第四节自心顿现论/212第九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215 第一节总论/215 第二节禅观/219 第三节依根缘境生识说/222 第四节般若中观论/228 第五节四分、三性与四智说/244 第六节新因明与量论/252第十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262 第一节般若无知论/262 第二节顿悟成佛说/267 第三节四重二谛与般若无得/272 第四节三谛圆融与真妄心观/278 第五节禅悟/286结语/309佛教“空”义述评/315中国佛教的平等理念和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347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357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367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375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387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和特点/393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407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425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429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443

佛教哲学(增订本)/1增订本前言/3前言/7第一章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10 第一节佛教、佛法与佛学/11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构成/12 第三节佛教哲学的基本流派/16第二章 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20 第一节 印度佛教哲学略史/20 第二节中国佛教哲学略史/34第三章 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51 第一节佛典概论/51 第二节印度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53 第三节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59第四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65 第一节四圣谛说/66 第二节三法印说/105第五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116 第一节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17 第二节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121第六章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142 第一节三界与佛土/143 第二节三千大千世界/151 第三节有情世间/153 第四节成住坏空与无始无终/155第七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上)/158 第一节因果论/160 第二节业感缘起论/168 第三节中道缘起论/172 第四节赖耶缘起论/180 第五节六大缘起论/186第八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188 第一节真如缘起论/188 第二节性具实相论/197 第三节法界缘起论/201 第四节自心顿现论/212第九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215 第一节总论/215 第二节禅观/219 第三节依根缘境生识说/222 第四节般若中观论/228 第五节四分、三性与四智说/244 第六节新因明与量论/252第十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262 第一节般若无知论/262 第二节顿悟成佛说/267 第三节四重二谛与般若无得/272 第四节三谛圆融与真妄心观/278 第五节禅悟/286结语/309佛教“空”义述评/315中国佛教的平等理念和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347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357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367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375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387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和特点/393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407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425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429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443 · · · · · · (收起)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23个) · · · · · · 佛教 哲学 宗教 佛学 方立天 佛教哲学 宗教学 宗教史学与社会史之“互文性”研究以佛教为中心
丛书信息 方立天文集 (共6册),这套丛书还有《中国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隋唐佛教》,《方立天文集(第5卷)》,《方立天文集 第6卷 中国古代哲学(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