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怎么一直在流传?
牛郎织女的故事中,有美好的爱情,牛郎织女相爱;有完善的生活,他们生下了一对儿女;有悲剧,织女被迫离开,她和牛郎隔河相望……一对夫妻在漫长的日日夜夜里只能遥遥相对了,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晚,他们才能重聚。

对于牛郎织女神话的产生年代,至今学界尚无定论。但从故事流传演变的情形看,可以确认这个故事是以天文星象为原型和背景的,较早的故事也只在天上展开,与人间无关。历代文人为牛郎织女的事迹所感动,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歌颂的对象也大致都在天上星空。

例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中的句子至今已成千古传诵的金言。词人让“胜却人间无数”的天上恋情之执着与坚定,成为人间无数不得团聚的有情人的理想楷模,从故事中提炼出优美动人又意味深长的思想。
在牛郎织女故事中,一年一度的重逢定在七月七日,这绝不是偶然的。我们从中国创世神话中看到,“七”总是作为宇宙观念的象征而出现的,混沌被“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换得天地开辟(见《庄子·应帝王》)。“七夕”的“七”也是这样,一对情侣被阻隔在天河两侧,无限愁苦,无限相思,以“七”为循环界点,就使他们的苦苦等待具有了无限漫长的意蕴。
我觉得这个传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反映了先民对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赞扬;在它的情节不断丰富发展的当中,又先后形成反对婚姻门当户对的主题,反对以沉重的聘礼、奢靡的迎娶仪节破坏青年男女的婚姻的主题,和反对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主题,表现了劳动人民忠于爱情、反抗强权、争取自由幸福生活及歌颂勤俭持家的思想。
它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在人物身份、情节、主题上经过几次较大的转变。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孕育时间最久、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它的孕育、形成与发展与我们民族的社会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突出地反映了我们民族在很长时间中保持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特征,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门第观念、追求婚姻自由的思想,是我国民间传说中最伟大的作品。
我想这就是至今一直在流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