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性质】明治维新:军事独裁性质的改革
美国人安德鲁·戈登所著的《日本帝国的崛起》,用西方人的视角解读日本这个东方岛国的崛起过程。一个西方人能否把握东方历史的脉搏?这很难评述。但是,该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述说,却能给我们的思路带来全新的冲击。

提到明治维新,就会有这样一个概念: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日本的确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也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欺凌。但是这个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并没有真正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反而形成了天皇和武士阶层联合专制的怪异体制。此时的日本具备了某些近代因素又保留浓重封建残余,就如同一只“由中世纪的大脑,指挥着两只现代化臂膀”的怪兽。

其实“明治维新”自改革伊始,就注定了这种局面。1865年,因为中下级武士和部分大名对德川幕府的政策不满,发动了带有军事政变性质的“倒幕运动”。政变成功后的论功行赏,得到惠顾的只是那些封建财阀和军事领主。

封建财阀利用国家机器获得大量资本,军事领主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虽然他们身上带有一些资本主义倾向,明治政府也为了积累财富,采取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是经过数十年的革新之后,我们看到的所谓近代日本是什么景象呢?政治上长州、萨摩两大强藩轮流执政,军阀支持下形成的“元老政治”,却罕见具有近代气息的政党政治。

经济上则利用“妓女经济”进行原始资本积累,20世纪初日本本土拥有5万以上的合法娼妓,在南洋的日本“卖春女”为日本换取了大量外汇。所以,日本在政治上逐渐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经济被绑在“军国主义”的战车上为战争积累财富。
很奇怪,这种带有军事独裁性质的改革,受到了西方许多学者的诟病,却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受到了各个阶层的推崇。对于那个时代中国而言,明治维新是一种痛苦的记忆也是一种学习的楷模。甲午战争时,这个被中国人视为“尔撮小国”的日本,让自诩“天朝上国”的清廷颜面丧尽。
甲午战争后,无数的中国学子东渡大海,去向自己的“仇敌”学习富国强兵的方法。也许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种急功近利的改革似乎能让中国快速崛起摆脱列强的奴役。但是,“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一代人的理想就此破灭。遭遇巨大挫折的中国人,看着中日之间不断拉大的差距,只能将明治维新的奇迹一次次反复述说。
明治维新不是一次彻底的改革,但是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这种并不华丽的转身才适应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