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回家乡】93岁师昌绪重回天津大学:院士与学子畅谈人生路
天津北方网讯:“我既不聪明出众,也没有什么后台,只是肯努力,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多实践。再加上回国时有很好的机遇。”面对着数不胜数的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昨天谦逊地说,“我没多少本事,但我能和大家交朋友,我能使每个有本事的人发挥作用,我的事业之所以成功靠的是大家。”

昨天,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天津大学杰出校友师昌绪院士重回母校,亲自为获得首届“天津大学师昌绪奖学金”的优秀青年学子颁奖。93岁高龄的师昌绪还作了一场名为“在人生道路上”的主题报告,向同学们讲述了他的人生历程及感悟。报告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师昌绪院士精神矍铄,思维活跃,他的语言时而引人深思,时而幽默诙谐。

师昌绪1920年出生于河北一个书香门第,1941年,他考入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时期)矿冶系,1945年毕业。1948年至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师昌绪是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但他最终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

回忆起这段经历,师昌绪仍然非常激动。他希望当今的大学生能更多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结合在一起,多看一些国家的历史和过去,才能更好地向前看。
回国后,师昌绪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由于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贡献,他被誉为“材料之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1980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师昌绪院士还说,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诚信和法治,然而现在一些人只追求个人荣誉和享受,没有科学精神。大学教授重视科研,名教授不教课,青年教师现学现卖,因此很难做到启发式教学。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仅要为人民作贡献,还要快乐地活着。”师昌绪院士幽默地说。
新闻链接
“天津大学师昌绪奖学金”于2011年底正式设立,以师昌绪校友名字命名,由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健坤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伟国捐赠首笔基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和激励有志于为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勤奋学习,品学兼优、成绩突出的天津大学材料类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年奖励学生10名,最高奖励金额为每人1万元。本报首席记者邵隽通讯员刘思思朱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