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同鸭讲是成语吗】你是如何理解“鸡同鸭讲”的?身边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
生活中,我有我的说法,你有你的表达;我说的你不懂,你说的我懵懂;我说得明白,你听得糊涂;你说得清楚,我听得迷糊。于是,很多人无法正常沟通,就如鸡同鸭讲。
鸡同鸭讲,鸡与鸭,圈子不同,自说自话,亦如同人对牛弹琴。

人们常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但是,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在日常生活或职场中,人们是很容易接触到不同圈子的人。因此,学会适时适地地融入某个圈子,是一项交际本领,更是一种情商和修养,就能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

如何适时适地地融入某个圈子,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场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切换角色,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对象看场合说话。
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修养的人,说话习惯、措辞方式、说话的形式,语气、语调等都不一样。因此,即使说话的内容是一样的,对不同身份、不同心境、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的说话对象,也要选择不同的措辞方式、说话形式,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此外,还要注意场合。

想起语文课本上提到的一个口语交际例子——
一位人口普查员问一位农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牛’(方言读ou)?”普查员不得不再解释:“就是老伴。”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哪懂得你们文化人说什么‘配牛’呢?”
这位普查员就犯了说话不看对象的错误,引起误会,闹了笑话。
用听话对象听得懂的语言方式来表达,那才是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