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央视】采访大国工匠 践行“四力”的“硬核”实战
2019年3月,我和同事孙轶琼、寇宁,远赴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对话中国第一代核燃料师、2018年度大国工匠、咱山西老乡乔素凯。
奔波两千多公里,五昼夜跟访,完成2019年3月号封面人物乔素凯的采访,着实是一场践行“四力”的“硬核”实战。

不吝脚力,我们始终跟随封面人物乔素凯工作、生活的所有现场。
在中广核模拟换料水池培训基地,在乔素凯工作室,我们每天都要跟着乔工来这里“上班”,看着他和徒弟们唇枪舌战,热烈讨论,研究新发明的可操作性;看着他在模拟换料水池边指导徒弟们模拟换料操作,一丝不苟,细致指导;看着他静静坐在那里拿着核燃料组件模型发呆……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一份为了“一次把事情做好”,背后捧出一份专注与追求极致的匠心。

来到乔素凯的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我们看到了他珍藏着的几百盘录像带和光盘,摞了老高,它们记录着乔工二十多年来每一次现场工作的思路、过程、数据和结果。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大国工匠的敬业和专注。

在乔素凯位于深圳市区的家,面对为他担起家中一切的妻子,工作中严肃认真的乔素凯,会露出憨憨的笑。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硬核”大国工匠内心的柔软。
“硬核”补脑,强脑力,学习了解陌生的核燃料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

核电安全吗?核电站都建在哪里……未去到大亚湾核电站前,尽管了解了一些核及核电相关理论知识,但核对于我们来说,仍是陌生的、神秘的,甚至是有些担心。
记得在中广核模拟换料水池培训基地,有一个按照真实工作场景1:1的比例建造的模拟换料水池。在这里,我们三个核电“小白”,知道了装有核燃料的组件共有157组,每组核燃料组件有264根核燃料棒,它们被放置在水下4米深处;知道了核燃料水池的水是加了硼酸的,可以屏蔽核辐射,它是蓝色的,是因为它特别纯净,在光的折射下发出蓝色的光;知道了在核电站周围生活一年所接受的辐射,比照一次X光所受的辐射还要小,完全没必要担心核辐射;知道了乔素凯更换、修复核燃料组件全部操作要在水下完成,“神器”竟是一根4米长杆;知道了核燃料组件的螺钉与普通螺钉不同,共有11圈,是细牙的。
在水下拆螺钉,要慢要轻,通常拧6个到7个螺钉就需要休息一下,心急会损坏螺钉……
面对未知的新领域,采访现场变成了我们学习的课堂,对于乔素凯嘴里脱口而出的专业知识,不理解,搞不懂,我们就一遍遍请他解释、翻译,用语言实在解释不了,我们就请他拿着他的核燃料组件模型示范给我们看,直到明白。记得有两次,我们居然“扣”下乔工,问到深夜11点多才放他回宿舍休息。乔素凯打趣说:“你们是我见过最能问、最好问的记者!我在你们这里没有秘密了!”
看见细节,感受真实,眼中所见美好,笔端流淌真情。
采访的5天里,除了睡觉,我们跟着乔素凯一起工作,一起吃食堂,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我们看到,这个在深圳生活了27年的山西汉子,仍然不吃米饭,浓浓的家乡情结,丝毫未减;我们看到,乔素凯不仅工作上严谨细致,生活中也同样注重细节,开车十几年,从未领到过一个罚单;我们看到,他活动的所有场所都会有一个核燃料组件模型,随时拿在手里,琢磨琢磨;我们看到,说到妻儿,语塞脸红的硬汉红了眼圈,泪水打转……这些稍不注意就会一闪而过的细节,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落在笔头,使笔端流淌出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充满了正能量,从而使封面人物更加饱满、更加立体。
9个版面,文、图、视频结合,全媒体呈现,山西晚报2019年3月号封面人物大国工匠乔素凯的报道,是一次全面践行“四力”的“硬核”实战。
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山西晚报共刊发22期封面人物,每一次报道,对于封面人物采访团的记者来说,都在践行“四力”,增强“四力”,写出了一篇篇鲜活饱满、真情实感的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