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内容】范仲淹《江上渔者》赏析
范仲淹(989年~1052年),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宋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为文正,人称范文正公。他曾多次批评朝政,三次被贬。后来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
《岳阳楼记》就是他写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人健康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范仲淹是孝子,逝世后,按照他的嘱咐,葬于河南洛阳伊川;因为他的母亲之墓就在那里。宋代的大学者朱熹说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下面讲讲他的3个小故事。

1.朱熹的《宋名臣言行录》有这样一段话:“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社。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粥不充,日昃(zè)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既任,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
意思是,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死了,没有依靠的母亲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长大后,知道了这些,便含着眼泪告别母亲,去河南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那里读书不需交学费)。五年中,睡觉从来不脱衣服;有时读书到深夜困得不行,他就用凉水浇在脸上。
他常常是到太阳快落山时,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当官之后,常常激昂慷慨的评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地以一己之力改革弊政。后来被人诽谤而被贬官。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郡守。他勤政爱民,有很好的口碑,常常自己诵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逝世那天,凡是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表示痛惜。
2.据说,有一年,宋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书院的老师与学生也都跑出去观看。只有范仲淹像往常一样闭门埋头苦读。有同学喊他:“快出来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听了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后来范仲淹不仅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而且经常同皇上在一起,为皇上出谋划策。
3.有个成语叫“划粥割齑”(jī,指捣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也是指范仲淹治学时的艰苦情况的。说他20岁游学关中回山东后,来到长山县醴泉寺,拜寺中高僧为师。醴泉寺南二里处有一个僻静山洞,被后人称为“读书洞”。他就在那个洞里苦读。每天煮一锅粥,粥凝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上点咸菜,撒上点盐末吃。“画粥断齑”的目的,是为了挤出时间来读书。
二、部分词语注释:
1.但:只。
2.鲈鱼:一种个头较大而味道鲜美的鱼。
3.君:你;这似乎是与“江上往来人”说话,其实是诗人在同读者说话。
4.出没:若隐若现的样子,即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见了。没,读mò,这里当消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