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点五行属什么?
“正点五行”,其实是中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中的五个关键时空节点,每个时辰分为三节气,故有“子午卯酉四正时、寅申巳亥四时生”之说(《黄帝内经》);也有“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记载。这八个字每字对应两个时辰,即子时和丑时,以及寅时、卯时、辰时、已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分别对应今日之二十四小时。 子时的划分没有争议,从二十三点到一点钟。而丑时的划分存在异议,有三种分法。第一种,丑时从一点钟到三点钟,称之为“初丑”或“上丑”;第二种,丑时从三点钟到五点钟,称“中丑”;第三种,丑时从五点钟到七点钟,称为“末丑”或“下丑”。
以上五种时间节点的说法,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然而,被使用最广泛的时间划分,却属于第四种,即“末丑”或“下丑”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为亥时,凌晨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夜分五更,五夜接十二时辰”。这个说法似乎更加合理,因此被后世普遍采用。 而“正点五行”,就是基于“末丑”或“下丑”的划分方法而来的。因为“末丑”或“下丑”有三个时段,每一时段又各包含阴阳五个节点,所以叫做“正点五行”。
那么,根据“正点五行”的方法,一天24小时可以被划分成105个时间点。古人很早就发现,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他们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又以阴阳五行描述天气特征,正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找到适合人类生活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们制定了“子午卯酉四时作息”的规律——这四个时间段各有三个时辰,合共十二个,恰好对应了人体经络运行的时间和气血流注的周期。
在“子午卯酉四时作息”里,又特别强调“早起早睡”的重要性。因为早晨阳气的生发具有方向性,应该“早卧醒后梳百索”(《黄帝内经》),尽量使阳气上升顺畅;而晚上阴气内敛,应当“早息烛灭人静”(同上),不让阳气耗散在外。如果能顺应天时,不妄作劳,当然可以“形与气俱”,保持健康的状态。否则,就会损伤五脏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