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永星吗姑献寿瓶?

边建峰边建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国人开始提倡新民俗以代旧礼仪。当时,上海一位记者出游江西鄱阳县,路经响水滩,闻这里正举办“女儿会”,便顺道前往一管(看看)。“女儿会”系江边渔家兴办,专为庆祝嫁女之日,平时严禁男子入内。当他来到会场,只见“堂上列柜中,罗列各种精美食物,有酒有鸡有鱼,并有各色物件陈设”,堂下方设戏台,演全本《刘公案》,边看戏边吃茶食。记者入内,见四壁悬有各色图画,其中有镜框装裱的陈设,有画卷悬系起来的,有纸糊成的山水图案。最引人注目者,是墙上贴有“丁兰刻木”、“孟母三迁”等民间故事图案。记者又登上一座高楼,见四围长廊环绕,中间亮瓦覆顶,四周则有回廊,内悬多种书画,大多是山水人物花鸟等。下楼出门,又见场上设床,帐幕衣罩、被褥齐全,似为新婚夫妇之所居。再看对门,有“积善堂”三楹,内奉“太乙真君”、“雷祖”等神像,并备有香案炉烛。最后,记者步入一座花园,有假山鱼池,芍药牡丹,芭蕉梧桐,环境颇为幽雅。旋又看到一座牌楼,上下两层,下层四周皆门,门外悬有联对,上层乃彩画飞马,中间则有“乘云骥”、“扶摇”二匾。

这则记载,出自1923年9月20日上海《申报》。在叙述这一“女儿会”的情况时,记者亦透露出他的疑惑:“至其为何种节日,则未能悉解”。

时光流逝近百年,而今谈及“女儿节”,人们想到的多半是“七夕”,但考证其源头,实乃源于古代的“种生”活动,其意义主要在求子,“得生殖神”,“先求子”而后求其他,类似今人的“婚庆典礼”。所谓“女儿节”,实乃“女儿诞”、“孩儿诞”,即古时的“儿童节”,时间在七月初七,源于“六月消夏节”的遗俗。此说可见于清赵翼《陔余丛考·女儿节》:“今俗节日,夏历七月七日女儿生日,盖‘女儿’惟此一日生也。”至于此节的发生,则与星君崇拜有关。

江永女书专家欧阳予倩考证,“星妈”崇拜渊源甚古,《三教搜神大全》等古书有“星母娘娘”之名,“凡妇女怀孕,皆祭拜星母娘娘求佑,以致产于七月七日者居多”,诞节之俗乃至形成“女儿”专名。此说亦为李振骅《农历七月女儿节的文化内涵》一文所采信。

原来,中国古代的星象家们把天上的群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认为每个星座中都拥有某个重要的神,称之为“XX星君”,崇拜他,便能得到他的保佑。北斗星君、文昌星君最受人们崇拜。北斗星君是一组排列成斗形的七星,位居北方,众星拱卫,非常重要,故称“北斗”。古代曾将北斗星君誉为“帝车”,“五车”,“玄枢”。每年夏季,北斗五星直射北落,而古代又将北落三星与元始天尊所居的紫微星座合称“紫微北落”,是玄天上帝的附属神。紫微北落象天地人三才;斗为乾坤之枢,气精之所宅;魁为五星之精,众曜之宗,主司命运。人们把祈求生育、求子拜斗,以求“添丁”的吉日定在“七”,即“七气”、“七星”、“七元”、“七七”;时间则选择“七”日,即“七年”、“七岁”、“初七”。唐代称“女子生曰”为“女儿诞”;宋代称“天仙圣母”为“女寿星”;元代称“七女生节”为“女儿节”。

女儿以“七”为生日,可谓独具个性。究其原因,盖“七”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时的武器“环柄刀”,锋利无比,据《越绝书》记载:“阖庐(越王允常之子)用干将(吴人,姓名失传)之槊成,锋利剑也。”此“七”乃“斩”之意。后来,“七”逐渐成为古越人对战斗、复仇、毁灭、灾难的符号。而男女交友“七日诀”亦见诸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七月七日”也是古越人对夫妻分别、夫妻爱情悲剧的纪念。据《古越史诗》记载:“七月七日,此仙女玄鸟降日也。夫妇至时祭莫,谓‘安辰’”。即此“安辰”便是“生日”的由来。这些皆成为“女儿节”的内涵。

至于“女儿会”上,悬挂“丁兰刻木”、“孟母三迁”等故事图案,“借镜”求子,则是“女儿节”上的特有景观。因为,丁兰的故事传说多出于封建民间,意在告慰求子,属于生殖崇拜的遗俗;“孟母三迁”则记载一则家庭教子典范,成为当时和后世为人母者所崇拜的楷模。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