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指的是什么?

袁力菲袁力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淮南子·齐俗训》中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的“金”“木”“绳”“砺”都是具体的东西,而“日”“受”“就”“就”是动词,“者”“则”是两个连接词。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木头用墨线量一量就会又直又均匀,金属刀剑放到磨石上磨一磨就会又锋利又光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天天反思自己,知识就会变得明白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了。 这段话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金、木、水、火、土的描述或解释。所以,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的说法,是没有根据和依据的。

1963年出土于甘肃武威汉墓的马王堆帛书中有一幅《阴阳五行图》,这幅图中出现了金(钅享)(即铜鼎)、木、火、土四种符号,并注明了它们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幅图的年代大约属于西汉初期,比甲骨文的发现还要早四百年以上。 《尚书·尧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帝尧委派舜巡视四方时对舜说:“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道,如果天下百姓陷于困境,上天赐予给你的福气就会永远终止)。在《大禹谟》中也出现了相同的语句——允执厥中(诚信地保持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呢?就是处理矛盾的方法不能偏激,要适中,要恰到好处,这就叫中庸之道。 中是什么?中间的位置谓之中;庸是什么呢?不偏谓之中,而致曲谓之庸。这个“曲”不是弯曲的曲,而是广义的“全备”之义,因此,中和的意思是指,既要保持不偏不倚的状态,又要做到面面俱到。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中正平和”…… 所以说,古人所谓的中,实际上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在古汉语里,行字除了有行走、行动的含义之外,还有运行、变化、规律等意思。例如,“日月之行”中的行就是运行之意;“大道之行也”中的行就是行为的行。 综上所述可知,五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马王堆帛书中的《阴阳五行图》中,它指的不是五种物质,而是一种平衡与均衡的状态,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正和平”的状态。后来这种思想被人们赋予了阴阳二气运行的规律以及万物生克变化的原理,最终形成了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来阐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的学说体系。

优质答主

题主的困惑在于,看到许多关于阴阳五行的文字和知识互相矛盾、冲突。 比如有人讲“金命”,有的人说是水命; 又有人说甲丙戊属阳土,乙丁己为阴土; 还有人说辛金是阳刃又是阴刀…… 一堆乱麻似的人云亦云的文字。 其实这些争论都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黄帝内经》已经将天地之间的一切物质都归属了五种元素——木火金水土木。

《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讲到: “是故八风从始,令人百病。邪气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为脉者,谨候气口,察其脉色,以知其寒热,肉坚血少,病气留止。邪之中人也,如风雨入府,故曰八风。” 所以一切的物质都可以归类为五行,也可以称之为「风」。 所以中医古籍中的“五行生克”与现代医学教科书里的“相生相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水生木”是植物生长过程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化学变化的形式(因为二者都属于生命活动范畴)。 我们看古人写书往往要读出其中表达的意思来,而现代很多书籍为了便于教学却故意把字写得模棱两可,让人产生误解。 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嘛也很简单,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保持人的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健康的前提。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