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是谁的府邸?
“三山书院”为清代学者袁枚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所建,故又称“袁氏书斋”或“袁枚书房”。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春,39岁的诗人、散文家袁枚路过故乡江苏江浦(今属南京),登临附近的鸡鸣寺赏景吟咏后留宿寺中。
次日午后,他乘兴来到寺庙东北一里地远的高丽桥畔,在疏密相间的竹林里漫步,但见一片青葱欲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水气。正得意间,突然看到一块高约二尺、宽约一尺的石碑矗立在前方,上书“旧吴淞江”四个大字。他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吴凇江!这条曾流经家乡的河流如今终于又映入了他的眼帘!
袁枚随即将它记录下来,并赋诗一首: “万里辽天外,归飞渡海门。 江山依旧在,岁月几多人。 有客重来否?无端说旧痕。 三山新雨后,应记梦华尘。” 关于这块石碑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在康熙年间,江浦县令刘肇基为了显示文采,命人用砖砌成一座门楼,在门上题了这四大字。后来,由于年深日久,雨水冲刷,将“旧”字冲蚀殆尽,只留下“吴淞江”三个大字。到乾隆年间,江浦知县张若澄嫌题字太小,不伦不类,就命人将它凿去,重新题写了这四个大字。不想过了百二十年,袁枚途经此地时,又看到了那块石碑。可见这一堆乱石经过多少风雨飘摇,却依然默默守护在这片热土之上。
袁枚兴致勃勃地沿着吴凇江一路游览,当暮色四合之时,他投宿在一家农舍之中。屋主人是个年过七旬的老者,见袁枚独自外出漫游有些怀疑,便追问起由来了。袁枚笑着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告诉给他,老人听说是位有名望的秀才,立即请袁枚到自己家中坐定,还端出了酒菜,二人对饮起来。
夜深人静之时,老人问起了袁枚此次出游的目的,闻听是为了赶考,便连连摇头叹息道: “功名为何物,不过是一纸空名罢了!” 接着,他向袁枚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早年曾经投身行伍,后来因战乱而漂泊异乡,历经坎坷;中年后流落江湖卖艺谋生,也曾因生计所迫,贩卖过私盐……如今儿孙满堂,衣食无忧,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听完老人的一生坎坷遭遇之后,袁枚心有所感,随即将自己的随身行李寄存在老人家中,只带了少量盘缠,转身去了绍兴城。几天后,他在绍兴城中一处破败的寺庙里落发为僧,法号“超圆”。不久之后,他又悄然离开了这座伤心之城,云游四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