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轻属什么?
轻为五行的属性之一,与木、火、土、金、水并列,是古代哲学的六个基本范畴之一。《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汉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由五行生成,而万物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对五行的需求是不同的,即“有始有卒,其气布化,形形俱有,各从其类”(《春秋纬·元命苞》)。因此就有“天生一,天产二,地生三”的说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就是说,天地之间先有天与地,然后才有水火木金土;或者说先有阴阳之气,然后才有五行。这种观点显然具有很大的神秘色彩和想象成分,因为人们难以理解阴阳如何化生五行,正如难以理解物质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样。
东汉著名的学者王充对五行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批驳,在《论衡》一书中有《五行篇》专述。他的主要观点有三点:其一,五行相生相克,故万物必有所归,不得无根而自生。其二,五行相次演进,故万物不能同时并兴,而必有盛衰。其三,五行性质不同,所应之物各异,不得混淆。 以上三点都是就自然界的事物而言,实际上古人把五行用于人事的各个方面,于是又产生了相应的禁忌。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用五行推算时节的“五礼”,即春季祭太阳,称“郊祀之礼”,属阳中之阳;夏季祭月神,称“朝日之礼”,属阳中之阴;秋季祭祖先,称“夕月之礼”,属阴中之阳;冬季祭寒冰,称“冻腊之礼”,属阴中之阴;每年中央季夏之月,即农历五月,祭星,称“尝茗之礼”,属阴阳之中的中和之礼。还有根据年龄推算适合的婚配时节的“五行相求”说,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五行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种种人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