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人的五行?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总结出的一种简单的记录方法。它以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及其相应的五色、五音、五味来对应描述人体的五种感官(眼、耳、口、鼻、体)和五脏(心、肝、脾、肺、肾)以及五官的病变,从而构成一种简单的人体病理学说。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它又作为一种整体系统论的思想,认为人体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五脏相互影响,外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互影响。这种朴素而又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医的发展。
现代医学证明了经络的存在,而五行的理论正好可以用来说明经络的结构及走行。如《灵枢·脉度》中说“经脉者为经,络之为络,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又记载了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路线,现在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仍是大体的。如心包经代心而行,又因心的颜色为赤色,故心包经的的颜色应为赤色,再根据它的位置与走向,属少阳相火,故其功能与心火相应,具有温暖身心,通调血脉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在全身表里相通,如胆经循行于头部,胃经循行于胸部,大肠经循行于颈部,小肠经止于面颊部,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等,这些古今一致的循行规律恰好能够用五行学说来正确记忆。 如果我们将身体看作是一个整体,将人体的内外环境看作是一个总体,则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学说仍然适用,只是此时五行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即把“脏”与“腑”分开,把人体的内在环境(五脏六腑)和外周环境(皮毛筋肉)分别对待,这样就能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问题。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后,被吸收入血,然后通过经络输送到达全身各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五行中的“生”的过程——脾土生肺金;我们在静息时,心跳频率均匀而有规律,这个过程中阳气充足,精神饱满,若进行剧烈运动,则耗伤阳气,心神不安,这个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心火(阳)生肾水(阴),这是五行中的“长”,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