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什么自行车?
1948年的上海,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50元,买一辆全新的美国二手自行车需要350元。当时上海的房租很便宜,租一间房大约十几二十块,买个房子大概四五千。
那时候的车子质量比现在可差远了,基本就是木制车身,钢丝轮胎,一点安全性也没有,骑起来跟骑马一样,非常危险,经常听说某某骑车摔死了。 不过那个时候上海街头也有很多骑自行车的人,他们大多是送报的、卖茶叶或者水果的,也有的是弄堂里的杂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
我曾在一本上海老书里看到一张这样的照片,这个弄堂里停着好几辆崭新的二八大杠,看来是哪个单位的勤杂工自己买的,用来上下班代步。 除了这种二八大杠,还有小轮的女式自行车,叫“永久牌”,价格要比二八大杠贵一些。
到了60年代中期,由于自行车产量猛增,价格开始下降,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只需要30多元,比当年买一座房子的钱还少(房子约为250元)。
我的父母就是在那个时候结婚的时候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自行车,我记得母亲高兴极了,每天骑着它载我去学校。后来我又学了自行车,但是总是骑得不稳,常常连人带车一起摔倒。70年代末期,我母亲因为交通事故永远的离去,那年我才读初一。
之后家里又重新买了一辆新的二八大杠,给我和弟弟做交通工具。 到8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更好更精致的生活。此时汽车工业开始兴起,上海大众、广州标致纷纷落户,大量引进外国先进工艺,国产汽车的价格也开始下降。
这个时候自行车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小厂倒闭,大的工厂也陷入困境,以前满大街的自行车店几乎都消失了。 我记得很清楚,我小学门口以前有一个卖自行车的摊位,每天都很多的顾客,后来有一天突然不见了,再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