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练书法?

从帛媛从帛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子衿 这是我在另一个帖子上写的,搬过来供题主要参考…… 我觉得吧,题主的问题不是出在练习上,而是出在对书法的审美上——这个“审美”其实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啦,可以理解为欣赏、判断的能力——“看”字的意思,我把它大致分成了三块,即对笔画的理解、结构的理解和整体感的把握。

1-2.先说第一点和第二点,这两个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另外就是,我认为这两点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也不可孤立看待。 在古代,人们把毛笔写在纸上的动作分为书写和用笔两个步骤(这大概也是「笔划」二字的由来),后来慢慢地合并为单一的动作了。现在的人练习书法通常只注意到了“书写”,却忘了“用笔”也很重要啊!

以王羲之为例的话,他最著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世公认为书史上第一佳作;但即使王羲之自己再喜欢它,他也从不拿它来作为范本给后辈们临摹,原因就在于这篇作品除了笔法外并无什么特别的地方可谈(当然这里不谈章法墨法),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则十分推崇自己父亲另一篇作品《黄庭经》。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兰亭》里虽然用笔精妙,但在用纸上却是平平常常的纸,所以尽管它的笔力很好但却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相比之下,《黄庭经》是用麻纸写的,这种材质使它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笔中的功力来,所以更受推崇(顺便一提,现在的《黄庭经》版本都是刻本,并不是真正的麻纸,所以如果真要临的话最好还是去寻一张旧麻纸来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王羲之本人的创作其实也是有目的性的,他在不同的纸上会使用不同的笔法,而在同一幅作品中,他的笔划也并非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笔划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所以说,我们学习古人的碑帖时,不应当只是单纯的模仿那些已知的笔法而已哦~

再说回第一点和第二点。当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用笔之道」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笔法究竟应该用在怎样的笔划中才会有最好的表达效果。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混合体。比如「横」有「侧毫画」、「裹毫画」「藏锋画」等数种,那么「侧」与「裹」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区分而非那样区分?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的「横向」才会不再是一个概念。再比如「竖钩」一般都要顿笔收锋,但有时候也会一笔成势而不顿笔,这时候又是为了什么呢?

3-5.第三点是关于结构的思考的,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关键。在古人看来,结构不仅指的是单字的结构,更是指一幅作品的整篇布局的整体感。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结构往往只是一个「字写得是否好看」的标准罢了。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现在练习书法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承文化」或「修身养性」,而是「装饰门面」或「打发时间」,那我们在练字的时候还要不要关注到古人所谓的「结字之法」? 如果回答是「当然要」的话,那我们该怎么办好呢? 其实这也不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练字所花的功夫无非也就是在打基础嘛~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先把基本功打好,自然会有办法解决其他一切的。举个例子好了,比如说「永』这个字吧,它的偏旁部首比较复杂,因此就需要多下一些工夫去理解并掌握它们的位置分布;而对于简单的部首来说,则可以将其归类处理,比如将上下结构的「戈」「丁」「干」「辛」等字归为同类,左右结构的「女」「口」「夕」「儿」等字也归为同类一一这样一来,我们就只需要熟记每种类别中各个部首的位置即可,不必去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具体排列方式了。 所以只要我们把基础打扎实,后面的路自然也就好走了呀~~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O(∩_∩)O

优质答主

这个题是问古人如何练习,而不是说古人写的字有多差吧…… 古代练习方法多得很啊,比如“悬”和 “盘”(好像还有坐、卧等),这题主没提过,而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至于笔法呢,其实现代书家有很多都总结得很好的——比如孙伯翔就写过一本《书法问道》,里面就有详细的笔法和行文步骤;另外,我们也能在各种书论里看到关于各种用笔方法的叙述……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可以回答很多了。

当然,题主可能更想知道的是如何能写出好字,那就另说了…… 如果我是题主的话会去了解一下古代的用墨法,比如说张旭的“浓墨法”“焦墨法”…… 因为我的想法是,既然字写得并不好,那我应该先了解前人的经验,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地去做。毕竟古人的书写工具可比我们现在好用多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字这种事不能急功近利,不要为了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基础的重要性哦~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