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败笔有哪些?
这个答案是我之前写的,现在重新修改了一下再拿出来分享给大家。 先讲一下我的见解吧! 1.关于什么才叫作“败笔”?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在争论的要点之一。 “败笔”一般指写字时一笔书写错误而造成的缺陷。 然而这个解释未免太宽泛了些…… 所以我想把对书法史理解稍微深入一点的人来说,所谓败笔一定是具备两个条件的:其一是书法本身质量不高;其二则是在整个时代背景下,此败笔具有重要的艺术或社会意义。 比如我们常举的“鸡肋”例子——晋代书家卫夫人所书《笔阵图》中的“竖如万岁枯藤”一句被后人评“如饿殍偃卧于荆棘之中”(清·王澍)、“似朽木槁枝,僵禽枯兽也”(同上)。这句话实在是写得难看极了,在《笔阵图》中还有诸如“点若芒锋剑戟”“撇如兰叶垂风”等精妙的比喻,与这一句形成了鲜明对比,故而被人们视为败笔;再加上这句“枯藤”实在不符合魏晋时期崇尚“雅逸”的风气(当时人们欣赏钟繇的楷法),故而成为了后世公认的一“败笔”…… 其实这里所谓的“败笔”并不是单纯地在说这一个字写错了,而是在讨论它在当时的审美和艺术环境下的特殊性。
2.如何找到历史上的某个“失败之例”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一下中国书画鉴赏的常识了~ 首先,我们可以去参考历代有关鉴赏的理论著作。其中以宋代米芾著的《评草书》最为重要。明代王世贞撰作的《弇州山人草书诗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其次,可以去看看前人对于某帖的跋语,通常都能找出有价值的线索来。像上面提到的王澍就曾经写过一篇评论王羲之《黄庭经》的文章,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哦~ 最后,还可以去找找一些研究书法史的学者的论文啦~比如说,陈振濂老师编过一本《中国书法史·六朝卷》,里面就有很多有用的信息可以拿来作为论据啊~~
以上都是我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讲的观点啦=w=希望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