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五行怎么算的?
这是很久以前,人们根据太阳周年运动轨迹设计的历法——阴阳合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基础,以地球公转轨道为中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或一个中气(始于冬至). 每一个节气的开始时间具有确定性。
如立冬是每年公历的11月7-8日,小雪是每年公历的11月22-23日等等,非常准确。 而每个月的天数有缺憾性,每月初一为新月,月相由新月到满月连续变化,完成一次圆缺轮回需要29.5306日,恰好比月球公转轨迹多走13度,因此每月初一的月相必定在节气的中间位置(上弦月或者下弦月);而月底的月相则在节气开始的位置(新月)。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23时59分正是阴历当月节气交点经过北京时间0点的瞬间,因此称为“晦”;农历每月第一天0时整正好是下一月节的起始时刻,因此称为“旦”;这一天就是农历的朔日。从朔日到下一个朔日,平均一个月时间为29.5306×4=119.0824天,和农历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大致相当,所以农历一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则多出一天,全年共366或365天。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农历除了提供阳历一样精确的二十四节气外,还引入了月球公转带来的阴历月相信息。月相的变化反映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引起的日月相对位置变化,反映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节气则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的周期,反映了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通过阴阳合历的朔望月周期和中气周期,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农历日期与时间,同时也能比较准确地推算出相应的阳历日期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