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货翡翠产自哪里?
B货处理过的翡翠,通常指的是那些结构疏松,透明度差,肉眼明显可见矿物颗粒的翡翠原料或成品。这些原料或成品在制作过程经过了酸洗、漂白,使其结构更加松散,透明度提高,肉眼看不出矿物颗粒。 这种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国家严格意义上把它认定为“其他天然宝石”,属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珠宝玉石名称》标准中的“未明确注明A、B、C货及染色的天然珍珠、天然翡翠等”一类。
虽然国家认可这一做法,但并没有允许商家以次充好,或者混淆消费者视听。 但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部分商家将B货翡翠充当A货出售的现象,并且这样的现象还比较常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B货翡翠经过酸洗、漂白,其内部晶体结构已经被严重破坏,不能形成明显的种水色;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鉴定机构对B货翡翠是否构成造假,还没有明确的鉴定依据。尽管国家对B货的处理方法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缺乏鉴定依据,导致市场上有不少企业用B货冒充A货。
为了规范行业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利益,2016年8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将于2017年3月9日起正式实施。《标准》中特别提到了B货翡翠的问题,明确了B货翡翠的定义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并要求所有商业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根据《标准》,B货是指由天然翡翠原料生成的,经染色处理的翡翠制品。它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然翡翠原料经人工着色处理而成;另一种是天然翡翠原料在自然状态下呈现浅色系,使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将其改色为深色。 《标准》中还详细阐述了B货的处理流程,包括脱色处理(漂白)、染色步骤等等,并对各步骤可能使用的药剂种类以及颜色深度进行了限定。
例如,对于染色剂而言,《标准》要求必须在染料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胶溶剂,这样才能够保证染色剂的牢固度,以免出现染色不匀和褪色的情况。 对于一些特殊品种的翡翠,如紫色翡翠、黄绿色翡翠等,由于现有的染色剂难以染透,则应当采用热染色工艺,即在高温下把染色剂粘附到翡翠的表面加工而成。 《标准》中对检测方法也做了相应规定:首先对样品进行常规检验,观察其颜色、透明度以及光泽等情况;然后采用滤色镜观测,若显红色或橙黄色纹理,则说明该样品曾经经过染色处理;最后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如果图谱中出现特征染色剂的吸收峰,且与对照样品的吸收峰一致,则证明该样品确为B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