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错币真的值钱吗?
1980年版50元人民币,正面左侧多了一个黑色的阿拉伯数字“5”; 1990年版20元人民币,背面中间多了一个红色的英文字母"O"; 1990版50元人民币,正面右侧多了一个红色的阿拉伯数字“5”; 1995年版100元纸币,正面右上方多了一只蓝色的数字“100”; 2005年版100元、50元纸币上,都多了一道黑色安全线; 各版本的人民币中,都会出现一些数字"0"或字母"O"的空白冠字号。这些在印刷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使得一些纸币成了“错版币”。
由于“错版币”在流通期间不更换,自然越来越少,而人们的认知度却越来越广。于是,“错版币”在收藏品市场中水涨船高,价格一路飙升。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不少伪造的“错版币”,用以鱼目混珠。收藏者还需擦亮眼睛,仔细分辨。 根据错误出现的不同位置,“错版币”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印钞时,由于油墨或其他原因导致多余字符出现在票面(如题中所示),这类“错版币”在收藏界最受追捧,因而被炒作的力度最大。
第二类是漏印,即纸币应当有图案或者文字的地方,因印钞工艺的原因没有印出来,从而形成空白(如上图左下)。这种“错版币”同样可以换得不菲的收益。
第三类则是裁剪不当造成的错版,包括少印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票券,以及裁切多余的边缘线条等,造成缺损、作废的票券都属于这一类型。但由于其市场价值一般小于前两种,且不易伪造,因此并没有被过度炒作。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列举的“错版币”只代表部分情况,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一个版本的邮票可能因为制版时间早、刷浆量不足等原因出现连号的不干胶新票,而每个连号的邮票又因印有相同号码而成为独立的全品“错版币”,这样的“错版币”往往能卖到原票面值的几倍甚至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