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有哪些?
从画派风格的角度,可以把中国绘画分成以下几个流派(以时间为序): 晋代(公元4世纪—6世纪初):玄学盛行,文人画兴起;同时期的佛教进入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画家是顾恺之,他提出的“传神”论对后人影响极大。他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画派——吴兴画派,其创作题材大多为人物、车马、山水,艺术特征上承汉代,下启唐代。代表人物有杨子华、展子虔。 唐代(公元7世纪—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的绘画理论探讨比较丰富。张彦远提出了“运笔”、“用笔”的概念和“六法”说并作了详细的阐述。“六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成为评判绘画的重要标准。
唐朝的画家很多,最著名的是阎立本,吴道子。他们二人的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不过和顾恺之不同,他们都擅长于画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画像。比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另外王维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画的山水画也很有名气,“诗佛”之称除了因为他的诗词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书画很有名。王维的代表作有《雪霁图》,《竹山图》。唐代还有一种重要装饰画——壁画,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就很出名。
宋代(公元10世纪—13世纪):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所以尽管这个时期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但是军事力量却相对弱势。因此这个时期的绘画虽然也很繁荣,但是却没有出现像唐一样有影响力的大家,更谈不上对世界美术的贡献。宋徽宗赵佶虽然是个“专业画家”,但是其花鸟画却是“专业中的专业”,他创造的“院体”画风成为后来南宋画院的范本。赵佶的代表作有《芙蓉锦鸡》,《瑞鹤图》。
宋代还有个叫“李公麟”的画家,他用简练的线条和明确的结构,表现出流畅的笔墨韵味,对后世书画都很有影响力。被称为“宋画中的李龙眠”。 李公麟的代表作是《五王醉归图》,此画作于11世纪,现藏于台北博物馆。
元代(公元13~14世纪):由于元世祖推崇蒙古传统,所以文人学士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不少文人被迫离散,甚至自杀。所以这一时期虽然有赵孟頫这样的大家,但总体风格还是偏于“尚意”。
赵孟帧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对元代官画的影响,更因为他是“元四家”之一吴镇的师爷。所谓“元四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个画家,即黄公望、王蒙、吴镇以及赵孟帧。其中吴镇是唯一一个非元代本土出生的画家。
赵孟帧的代表作品有《鹊华秋色图》、《红袖添香图》。吴镇的代表作则是《渔父图》。
明代(公元15~16世纪):明太祖建立明朝后,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扶持书画的发展。因此明代的书画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文人画在这一时期达到全盛,形成“文人四艺”——琴棋书画。明代的山水画家很多,“元四家”的后两员大将王蒙、吴镇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青藤白阳”,也就是明代的徐渭和八大山人。
徐渭的《墨葡萄图》、《牡丹雄鸡图》,八大的《寒雀图》都是代表作。受外宾喜爱中国的丝绸和绘画,为此不少画家都仿制宫廷的画法作画迎合外宾的喜好,比如陈老莲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多描绘神仙故事和人物,《汉宫仕女图》就是他这一类的作品。
清代(公元16~20世纪):乾隆皇帝是个大收藏家,他对古代书画尤其钟爱,因此促进了清代书画业的发展。乾隆以后的清晚期,画坛出现了“海派”和“京派”两个主流派系。 “海派”是以上海为中心的绘画风格,它受“文人画”影响较大,审美倾向偏“文人味儿”。“京派”则以北京为中心,更多受到宫廷绘画的影响,艺术气质更为正统和端庄。 “海派”的代表人物是恽寿平,“京派”的代表人物是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