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深圳证券指数?
1997年之前,国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型指数基金 直到1997年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上证50、深证100的指数,此后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率先推出了跟踪上证50的指数基金——上证50ETF,而华夏基金则于同年推出跟踪深证100的指数基金—— 深证100ETF。随后,易方达、广发、国泰、华安等基金公司也相继推出现代理财理念下的“宽基”指数基金。与国外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的指数基金相比,我国的发展显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却令人惊讶。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20多只开放式指数基金,规模合计超过600亿元,产品涵盖大盘、中小盘及港股等;此外还有5只指数基金即将发行。 然而,虽然我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公募基金的持有人仍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截至2013年底,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只有28%),这一方面与国外成熟市场相去甚远。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投资基金的主要渠道依然是银行理财产品,而此类产品大多采用“固收+增利”的策略,整体收益水平较低,风险也难以分散。通过投资指数基金来分享资本市场上涨的收益,对于广大个人投资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与主动管理模式相比,指数化策略在选股和择时等方面都面临更大的难度,需要基金经理具备更加专业的能力;同时由于被动管理模式在费用率方面的优势,使得主动管理的收益率必须要比被动管理更高才能脱颖而出。因此从长期来看,如果市场有效假设成立,那么对大部分基金经理而言,采取主动管理的策略最终可能并不会带来明显的超额报酬。这也正是当前市场争议最大的一点:市场有效性到底是高还是低?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主动管理和指数基金哪一方会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