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邮票有没有背胶?
从1912年2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部邮票管理局宣布销毁所有邮票为止,这期间的普通邮票均没有背胶。
由于中国古代从未大规模使用过铸币,所以中国人对印在有固定票面金额钞票上的印有图案的纸币还不习惯于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货币的流通。尽管中国的古代货币中有铸有图画的,但是相对于其巨额的货币流通量来说,那是少数。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古代货币主要是用作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不是用于投资。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中华民国邮票上就没有图案。
在历史上,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中国长期是采用印信加盖的办法来解决挂号信寄发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信件经多次转递到达目的地时,在每次转递的当地,都由邮局在每封挂号信上加盖转递日期和转发目的地邮局的戳记。采用这种办法可以表明这封信是他寄出的,同时也便于查找。这种办法与现在的国际邮件挂号处理程序几乎是相同的。
1866年3月1日,瑞士邮局首创在邮简背胶邮票,后来各国纷纷效法,中华民国仍遵此规。因为采用印信加盖的办法可以满足寄信人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节省费用,所以一直使用到1916年4月1日外国邮票在中国开始通行,并从此逐步替代了印有图案的中华民国货币邮票。
从1912年2月15日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印花征收章程》;从1912年4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内府公布《临时政府印销章程》到1913年10月15日袁世凯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暂行邮票条例》中国首次出现有图案的邮票。
附:中华民国普通邮票实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