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五行属什么?
“滋”,繁体做“滋”;拼音zī(ㄗˉ) (1)滋生:~长(zhǎng )。~生。~品。~味。~乳。~润。~殖。(2)味道:鲜~。~味。(3)姓。 “滋”、“孳”两字本是一个意思两个声调,后来逐渐演变为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但现代汉语字典中仍然将这两个字都作为“滋”的简化字收入。如王力《汉字改革》中说:“为了实行简化,有些字形必须改变原来的意义..像‘滋’‘妻’这些字的简化,就是改变了原有的意义的例子...”“从以上看来,我们可以说,‘滋滋'是'孳孳'”[1]所以“滋”为“孳”之音变而来;又因“孳”与“子”同韵母,故以“子”换“幺”而成了今日之“滋”。
“兹”,简体做“兹”;拼音zī;〈助〉 (1) 这|这个,这样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往。~时。~日。~夕(即“今天”)。 ~月。~年。 (2) 在文中表示对某种事实的说明:“制,者--汉书音义曰:此~谓也”。
由此可见二者有紧密联系——都是“孳”之意;同时又有区别——“兹”用于书面语,“滋”则较为口语化,并且两者所强调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滋”可以作偏正形容词用(多含贬义),例如“庸俗”“卑劣”“卑微”(见《新华词典》);“兹”不能如此,只能用在文段之中进行对某种事物的解释、说明或者标记文章分段之用(参见《古代汉语词典》第340页及365页)。
综上所知:“滋”=“孳”之发音变化+“子”;“兹”=“孳”+“幺”=“孜”。其中“孜”是形声字由“聿”和“齐”构成,“聿”表义,意为“书写”——也就是“孜孜不倦”的意思了。 而所谓“聿”在甲骨文中写作“一、乙”,金文小篆中作“一、口、止”,隶书楷书中的“聿”即为现在的写法。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聿”在古代就含有“停止”“不再”的意思,这也解释了为何“孜孜不倦”后面往往还接以副词“地”。